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品梅斋  (http://www.pmzh.comhttp://bbs.pmzh.com/index.asp)
--  品梅斋论坛  (http://www.pmzh.comhttp://bbs.pmzh.com/bbs.asp?boardid=201)
----  墨如金大赛诗歌入围者萧祝前老先生来信(群体讨论篇)  (http://www.pmzh.comhttp://bbs.pmzh.com/dispbbs.asp?boardid=201&rootid=84024&id=84046)


--  作者:观云
--  发布时间:2008-12-17 11:16:49

--  墨如金大赛诗歌入围者萧祝前老先生来信(群体讨论篇)

文潮2008-12-15 11:44 发表于墨如金传统文化网(草堂论剑)
蔡铧扬院长:
刘晏先生:
二位好?
当我接到您院寄来的《首届•墨如金•古典诗歌•诗书画印创作大赛作品集》的时候,我阅读以后,就发现了很多问题,但不便提出来。这次广州之行,拜访二位,知二位很坦诚,所以我今天斗胆提出些意见,供参考。
“书印”我是外行,画看不到原作,单凭影印件上是看不出优劣的,不便品评。今天,单就诗歌作品提出意见。
这次评诗的评委,可能不懂格律。所以在入选作品中,很多是违律的。有些标明是“古风”,其实“古风”除了平仄要求不严外,其他要求比律诗更严。一般要求,不能用现代语入篇,应像赋一样来写,所以对文字、词语要求很严,更重要是强调诗的意境,如同新诗一样,在形式上要求古香古色。所以,一般古文知识不深的作者是不敢轻易动笔写古风的。这次您们选入的古风作品,大部分只能说是“竹枝词”“民歌”,看不到“古风”的味道。
格律诗、平仄、对仗等,必须合律,如不合律,就不要标明七律、七绝、五律、五绝。正如刘晏先生讲的,干脆不标这些“衔头”。三平脚、三仄脚、是律诗中的一大忌。如135页中,胡德堪的一首《香港回归周年颂》的第二句,“无可奈何彭都归”,末尾三个平声字,(颈联,对仗也不工,自由港,怎么能与祖国威相对呢?);又如凌丽的一首《永夜遣怀》第一句“世事如今仍未惯”三个仄声字,第六句:朱衣座上屡更冠。这里本应是平声字,但这个字用在这里应该读成jeng去声。只是在三更天、打更、更夫才读成jing平声。显然这一句也失律。像这样违律的例子太多了,不必一一例举了,像这样的作品又入选了,真令人好笑。
关于词的格律要求更严,词中也有对仗,如《西江月》头两句,《浣溪沙》二片的头二句都须对仗,平仄也更严。我提出这些问题,是为了您们下次再搞大赛时,千万要注意这些问题,否则会遗笑方家。
我上次在广州时,向您们介绍的诗坛几位高手,如熊东遨、朱帆、熊鉴、李汝伦、李继伦、邓步锋、范少华、古求能等人,他们几个多在广州、东莞居住,但他们在全国诗坛上都是很有名气的,特别是熊东遨多次在全国大赛中担任主任评委,这些人,我都一一跟您们介绍了,您们与他们多交流。
另外,还得提一下,评选优作时,不能讲感情,再好的朋友,他的作品不够入选资格,就不能入选。像这次三等奖的三首诗作,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和不二山人•之四》的第二句,中的“畅交流”、非诗语也,《天下归心•之一》纯属口号诗;第三首,月弯星明一杆横,“月”与称有何关联。二等奖,悼关山月夫子,第三句违律,此句的格律为11———11,而此句为—11——11,按律第一字平声,不能补救第三字仄声,只能用第五字来挽救。末句“坐春风”中的“坐”字,令人费解。一等奖的第二首第四句,半湖红拥绿扬桥,中的“湖”值得斟酌,即是乡村之景,乡村中百分之九十九应是“塘”,那个乡村中又有“湖”呢?如改为“满塘红拥绿扬桥”不是更好吗?
以上是个人之见,有不当之处,望二位先生批评指正。
顺祝
冬安
狂徒:萧祝前于
二00八.十一月二十八日
(欢迎诸位就此信内容展开讨论•墨如金传统文化网、墨如金诗书画院)
-------------------------------------------------------------------------------
北江:
//凌丽的一首《永夜遣怀》第一句“世事如今仍未惯”三个仄声字,//这里当是指“仍未惯”为仄仄仄吧?但“仍”普通话和平水韵都读作平声。

//第六句:朱衣座上屡更冠。这里本应是平声字,但这个字用在这里应该读成jeng(geng)去声。只是在三更天、打更、更夫才读成jing(geng)平声。显然这一句也失律。//“更”用作动词和名词时当读作平声,用作副词时当读作仄声。这里“屡更冠”中的“更”当作动词,为平声。普、平皆然。

//二等奖,悼关山月夫子,第三句违律,此句的格律为11———11,而此句为—11——11,按律第一字平声,不能补救第三字仄声,只能用第五字来挽救。//不知律出何处?

//坐春风//语出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一等奖的第二首第四句,半湖红拥绿扬(杨)桥,中的“湖”值得斟酌,即是乡村之景,乡村中百分之九十九应是“塘”,那(哪)个乡村中又有“湖”呢?如改为“满塘红拥绿扬(杨)桥”不是更好吗?//湖:陆地上聚积的大水体,如惠州有西湖。而塘一般较小,无须搭桥。其实,这些东西的问题不在这里。

从粤语的角度来看,孤平、三平三仄脚读起来并不怎么有很拗的感觉。

词中的对仗,宋人也时有打破的,如张孝祥的《西江月》、《浣溪沙》。

古风之所以难写,是因为其须要起承转合,铺垫和升华,须要有驾御大诗的能力。相对来说,律、绝有点象剪影。至于用什么语言入诗,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其实,用现代词语入诗,呼声已经很高,也是大势所趋。而且,每个时代的古体和乐府都有自己的面貌,如李白的《清平调》三首,说是乐府,其实绝句。

讨论诗歌,当以讨论情感、思想、意义、内容为主,形式为次。摒弃朋友诗、口号诗,当为切綮。
-------------------------------------------------------------------------------
刘晏(观云):
“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
“获奖诗”是评委团的意见,只代表评委观点,也不全代表“墨如金”的观点,从历史眼光看,能选出一批代表时代、反映时代的好诗出版传世就是功德,谁拿奖是小事。古代状元不代表是最好的人才,而是选状元时选出了很多人才。
------ 本次大赛大部分入围诗都能反映时代精神面貌,选诗不论资历、名位、年龄、学历、职业。故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自由、活泼、生动、真切的新气象,有别于国内其他任何大赛的成果 。

(观云个人观点)
-------------------------------------------------------------------------------
刘晏(观云):
“标准格律诗”是唐后的诗体一种,唐代“律诗”并不严,后变戒律了,诗的成就也远不比唐代了。
格律的“戒律化”,是中国文人思想僵化、衰落的重要标志,亦是中华民族僵化、衰落的重要标志,伟大的儒家思想发展为“女人裹脚”就是佐证,历史的轨迹十分清晰。
我个人提出“亚律诗”名称(未知曾有此名称否?),诗学界要尊重“亚律诗”体裁。

《观云论语》(观云个人观点)
论诗
吟诗不用平仄谱,学禅未翻指月录。
寒山一卷谁拾得,空闻晨钟与暮鼓。
-------------------------------------------------------------------------------文潮:
戏笔答萧祝前老师
文:不二山人

其一
游戏何妨幻也真,亲疏得失属何人?
一篇吟罢高卧去,日月如梭页页新。

其二
海边拾贝小儿科,不闻规则只闻歌。
浪白沙黄眼发亮,捉到宝贝一箩箩。
-------------------------------------------------------------------------------
廖觅竹:
一、《永夜遣怀》第一句“世事如今仍未惯”,“仍未惯”今音古音都是平仄仄。

二、朱衣座上屡更冠。“更”按理有三种读音:打“更”、“更”上一层楼及“更”改的更,显然这里读“更”改的更,是为平音。

三、坐春风句,个人认为全诗上下唯此字用得最妙,很是生动灵巧。

四、关于古风诗的概念,本人觉得不应该给它定得太死,或者看得过于严肃,不是我不尊重古人的东西,而是古人本来都没有这种要求,我们后人反而画蛇添足,觉得没必要。的确,萧先生有一点说得很对,诗的根本在其意境。即然如此,诗就是诗,赋就是赋,那能混为一物?古风与格律诗的区别在于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一般情况下,非格律诗者,标上“五古”、“七古”亦属合理,当然,若写得像散诗一般或是字句、境界庸庸平平,这就是作品质量问题了,可作淘汰处理。

五、我最想说的,就是一等奖《乡村即景》。萧先生说诗中一“湖”字值得斟酌,认为乡村之景,仅“塘”,不应有“湖”。我觉得,这里没必要咬文嚼字的钻牛角尖,按萧先生此处的逻辑思维,应该是第二句“吹落斜阳水上飘”的“飘”字,因为这个“湖”字读过中学的学生都能理解其境界。此处,北江先生已经作了很好的解释,若改“满塘红拥绿杨桥”还真是殆笑大方了,乡村大的湖泊在南方并不少,但在塘上架桥者,却是古来未有的。作为诗人,本人认为应该多阅世、多感悟才能写出真性情的作品,若只咬文嚼字、闭门造车,怕是难有所成。
在墨如金诗词作品中,不乏佳作精品,当然也有境界一般般的,但是在诗词文化穷山剩水的今天,能一睹全国各地新人前辈的风采,不是一件值我们这些爱好者庆幸的吗?而在这么作品中,觅竹最欣赏,最佩服的,也就是这首《乡村即景》了。牧童、萧声、夕阳、鹭鸶、湖泊、晚桥,一幅轻松愉快的乡村晚景,作者用字用句娴熟老练,境界思维一线贯穿,描写甚是生动灵巧。其中“任是鹭鸶衔不去,半湖红拥绿杨桥”的“衔”与“拥”不比古人的“绿”、“闹”、“关”之妙吗?

六、三平三仄脚的确是古人所说的诗中大忌,但觅竹认为,若为境界,破亦无妨。

七、昨日已拜萧先生书信,其中有很多对我们今人作诗有很大的帮助,但也有部份觅竹不敢苟同的。本人认为,不应把诗词看得太死板,不然不期望我们能有所突破、有所贡献,反而只能在古人的圈子里打转,写来写去,也不过是古人反反复复写过的东西,这又何苦!

八、本人也支持,非格律诗者不应标名七绝或七律,但若仅某一两个字出律失对但境界深远,也不反对称为律绝。毕竟诗之道在于精神,而非形式(词牌也是如此)。
另外,本人的一位诗友,川西田瑞昌老将军,他认为古人留下来的格律,不一定是最好的,并且自己和诗友试谱了另外几种格律,读之亦琅琅上口,按古人或守旧夫子的说法,这肯定不算数,但古人的律调也是人谱出来的,难道就一定是最好的吗?我始终相信世界上没有最好的东西。
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如有不妥,敬请各界人士批评指正。

顺祝
大安
维新诗派:廖觅竹
08年冬于佛山
-------------------------------------------------------------------------------
北江:
诗歌以后可能分两派,一派固守旧的阵地,另一派狂飙突进。那就看鹿死谁手了。
-------------------------------------------------------------------------------
刘晏(观云):
固守派、狂飙派、调和派都该存在,宜平行发展,互相欣赏。像京剧、样板戏、流行乐都很好,各行发展、同台表演都很好。
当代最大问题是格律派对格律以外的古体诗歌执回绝态度,冷漠处之,比古人过犹不及,扼杀了大量的好诗和人才。加上中国人太中庸,太羊群效应,唯恐被权威、行家笑骂,故目前还是绝大多数写格律诗词,不敢越雷池半步。
国家政府开明与否,实际根源不在国家政府,而在诸位自己的骨子里,中国人的劣根就是愚昧、盲从、守旧、自卑、冷漠、缺乏独立人格。目前中国的各种国情,无论好坏,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没有别人。
我们要改良国家社会,就先得改造自己及自己的儿女,不然,国家民族的真正富强是无法预见的!

《观云论语》(观云个人观点)
-------------------------------------------------------------------------------
阳光叶影:
呵呵.............这些我会让他(萧老)看到的。有这样的争论也好,能够促进中华诗词的发展 。
-------------------------------------------------------------------------------
刘晏(观云):
阳光兄好!重在开诚讨论,欢迎诸位展现各种观点,争鸣是诗坛的希望,也是民族的希望。萧老是诚挚认真的,各位也都是,在此深表谢意!“墨如金”有自己的主张,也懂得欣赏、包容各方意见,也希望萧老邀请诗友们一起参与研讨,共商诗学。
-------------------------------------------------------------------------------


--  作者:cld
--  发布时间:2008-12-18 10:27:43

--  
谢谢观云朋友转贴这篇讨论文章!平心静气,诚意探讨与争论对传承古典诗词这一国粹,只会有益,不会有害.从这篇讨论文章中人们可以获得不少信息,也会获益匪浅.再次感谢!

--  作者:观云
--  发布时间:2008-12-18 11:09:24

--  
客气了,谢谢cld版主阁下的善意情怀!
愚只是取些材料呈诸公批评、探讨,也想听听各方面的意见,观云拱手。
--  作者:cld
--  发布时间:2008-12-23 10:35:38

--  
观云先生您好!
墨如金传统文化网组织诗词大赛,是件好事,对传承古典诗词文化功德无量.本人没有参与这次赛事,也只读过几首贴在这论坛的诗作,不敢妄加评论.仅就本帖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古风与近体
古风是近体诗形成前夜的诗作.近体诗形成之后,也有大量古风作品.它与近体诗的区别,除了押韵可变与字数长短不一外,最主要的,我认为是不”粘”.有的古风,也是一韵到底,也是字数划一,也是律句规范,缺的就是上下的”粘”,因此不能称为近体.古风是不是就比律诗要求更严,这应该属于个人观点了.

二,关于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是古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少数宋词词谱例外).它对规范诗词创作起过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也有束缚禁锢的副作用.关键是后人如何去掌握与应用.就像任何药品一样,既有治病的作用,也有损伤身体的副作用.这全靠医生的掌握有度.而要准确拿捏格律,首先就必须熟悉它.应用它.而后才谈得上如何跳出束缚,另劈新径.我们现在谈诗词格律,主要是总结规律,而不是创造规律.能将诗词格律弄清楚,消化为自己的知识,一辈子就受用不尽了.再有, 诗词格律是为人所用,不是人为诗词格律所用.能做到这点,在古典诗词格律领域里就可自由驰骋.

三,关于三平尾,三仄尾
三平尾,自近体诗定格后,历来都比较忌讳.三仄尾则不那么严格.在唐诗中俯拾即是.五言律诗中最为常见,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首句”人事有代谢”,李商隐的<<落花>>首句”高阁客竟去”,马戴的<<灞上秋居>>第五句”空园白露滴”等等.七言律诗中也有,最负盛名的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中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宋人严沧浪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如果三仄尾真的那么不可违背,严羽就不会如此推崇了.不知近来何以对三仄尾如此热衷.当然,这一句不止有三仄尾方面的知识可以探讨,还有更多的格律方面的知识值得学习与探讨.

四,关于在一首诗中避免同一个字的两次出现
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但近来也经常有人提这件事,频率不低于三仄尾,所以顺带说一下.我想热心于此的朋友不妨读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不至于再提出这问题了.这里说的”同一个字”,不含叠字词组.
以上辞不达意,只能算是提纲式的书面发言,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cld于2008-12-23 10:35:38编辑过]

返回【品梅斋】网站:


版权所有: 品梅斋 版本:Ver5.0 Build 0519
页面执行时间:796.8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