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品梅斋  (http://www.pmzh.comhttp://bbs.pmzh.com/index.asp)
--  品梅斋论坛  (http://www.pmzh.comhttp://bbs.pmzh.com/bbs.asp?boardid=201)
----  也贴篇关于写古诗的文章  (http://www.pmzh.comhttp://bbs.pmzh.com/dispbbs.asp?boardid=201&rootid=75435&id=76273)


--  作者:兵马俑
--  发布时间:2007-05-08 17:01:08

--  也贴篇关于写古诗的文章
是抱残守缺还是与时俱进

——浅议格律诗词的发展


诗歌发展到今天总让人觉得很尴尬,古典诗,自由诗,甚至还出现了散文诗……虽然都冠以诗歌的名义,但感觉迥异。

唐宋以来“格律诗”统治诗坛千余年,格律、对仗、用韵等经过检验可以说十分完善。此格律诗千古传诵,生生不息之源泉。如此完备的诗歌体制为什么在近代会让那些热衷者有青黄不接的忧虑呢?此绝非已被古人写尽那么简单。

现摘抄三首唐诗请大家注意其格律音韵: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是这三位不懂韵与平仄吗?显然不是。但类似的诗却很多。

诗,虽然没有一个完美的定义给我们,但我以为诗应该是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记易唱的。古人不可能为义而如此地不顾律吧!(相信看到这里一定有很多人在笑我不懂古音,更会列举《平水韵》等斥责我的浅薄。)

长期以来汉语拼音的语音标准一直被格律诗界的阳春白雪们视为异端,而对汉语言的发展变化却视若无睹。一谈语音就是平上去入,一说韵就是“平水”。特别是已经作古的入声字更是抱着不放,甚至教育后来者要认真背诵入声字表以达到写格律诗词的目的。一旦有人提出疑问他们就会搬出入声字这张王牌说“是你不懂”古音而已。全然不顾今人对他的诗读起来是否音韵和谐,易记易唱。我想说的是今人作诗应该是给今人读的,如果一定要现代人读你的诗必须用古音的话,我不知道还能有几人符合步入阳春白雪的境界?

南北朝以前的诗并没有格律之说,发展到唐,人们把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进行总结之后才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格律。遵照格律人们就比较容易地掌握了诗的好之所在,因此有了唐诗;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宋人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整合与变化,这样又产生了宋词;虽然元曲将大量的俚语引入让人觉得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他的大胆实践仍使诗歌史为其独树一章。遗憾的是元曲的矫枉过正让后来人走向了复古,同时也让格律诗词走向了尴尬。千余年的诗歌发展和元以后数百年的实践证明墨守成规是没有出路的。

汉语拼音作为当代汉语的官方语音标准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可以说已经比较完善了。现代汉语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古汉语的四声是不同的。古音中所谓四声,一般分为:平、上、去、入。 其中平,即现代之阴平、阳平。上、去,和现代语音亦相去不远。唯有入声,今已散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了。也就是说汉语言发展到今天入声字大部分已经死去,仅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方言中尚存少许。如果我们现在仍然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废”的思想,一定要把入声字保留在格律诗词这一亩三分地中,那么步明、清的后尘是在所难免的。我以为这也并非祖宗之意。

按照明清以来数百年的传统,律诗、绝句用韵,均应依之于平水韵,而且限用平声韵。如东、冬,韵母均为ong,现代语音应该属于一个韵部,但平水韵却分属两个韵部。就是说现代人写律诗如依照古音的话,这二韵不可以混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老老实实地查韵书。相反按照韵书为一个韵部,而按照普通话语音标准,读音早已变化了的一些韵,如:远上寒山石径斜(xie),白云生处有人家(jia).又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yuan)。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hun)。如果现代人还这样用韵能达到韵的效果吗?再有就是今人认为律诗不能压仄韵,但古人却有例外,像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上述三点只是管中窥豹,相信大家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我想说的是古人写诗是为古人读的,今人写诗是为今人读的。古人的诗当然很好,因为当时的人们读着它是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但今人还这样用韵就很难说是好诗了,充其量可以说它是四句句式整齐的句子,该句子表达了不错的意境而已。令人遗憾的是当今许多诗词大家常常喜欢这样说:“你们可以用新韵,我一般是不用的,我只用旧韵……”其中充满了厚古薄今,高高在上的不屑。知古学古并不一定要死搬硬套,在汉语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还一成不变地用古音做诗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试想,如果我们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来划分平仄,韵随汉语拼音,这样写出的格律诗是不是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对写作者来说是不是操作更简便,掌握更容易?这样是不是更符合汉语的发展方向,更有利于格律诗词的继承与发展呢?

因为我喜欢格律诗,所以我期望更多喜欢格律诗的人能为格律诗的持续发展做更多的思考!

一点浅薄之见,各位是否赞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大家以诗歌的继承和发展来谈谈看法


--  作者:萤窗小语
--  发布时间:2007-05-08 18:03:20

--  
学习了!
--  作者:liwb
--  发布时间:2007-05-09 01:38:17

--  
读者也是有心人也,欣赏这种探索精神,也欢迎大家讨论!
--  作者:千古绝唱
--  发布时间:2007-05-09 22:55:46

--  
学习!
--  作者:兵马俑
--  发布时间:2007-05-14 16:53:07

--  
沉掉这个帖子是因为什么呢?
是堵心?还是不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4 16:53:07编辑过]

--  作者:liwb
--  发布时间:2007-05-14 22:51:39

--  
固顶讨论!
--  作者:cuixiang188
--  发布时间:2007-05-31 09:04:05

--  
我赞同兵马俑的意向,是因为当今十几亿中国人学习普遍使用的是普及了的现代四声普通话,
我们继承古人留下来的东西,应该根据现代的发展要求来去粗取精的古为今用,一些古老过时的已经被淘汰的没有普遍意义的地方是不是应该做为历史保存起来,是更为实际的态度呢.起码要衡量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呢?
--  作者:liwb
--  发布时间:2007-06-01 02:29:08

--  
固定这个帖子并不代表我们赞同作者观点,只是在新旧韵的探讨上值得今人深思!
从作者以上所举三个例子,仔细读来难以自圆其说;
一首本来就表明杂诗,非格律诗;二三两首是格律诗,尤其二首完全合律,只是首句坳体而已;三首首句全仄,其他皆合律;至于说原和昏属于十三元韵,自唐朝时就有人指出读音不同,所以后来词韵“元半通”一说,曹雪芹借红楼梦也表达了元韵害死人,可见不是现在有此问题;
关于格律改革呼声一直未歇,但是难以达到平水韵的统一,所以中华诗词协会提倡“双轨并行”也是无奈之举;因为韵律的形成到成熟,毕竟经过几千年历史考验,不是什么“一纸令下”的行政命令能够解决的;
新韵未能达成一致前,谈废弃旧韵还早了点!

--  作者:哪曾想梦梅
--  发布时间:2007-06-23 22:56:22

--  
我自主的格律
--  作者:liwb
--  发布时间:2007-06-26 03:00:29

--  
以下是引用哪曾想梦梅在2007-6-23 22:56:22的发言:
我自主的格律


自度曲,自古就有,恐怕还是一路子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liwb于2007-6-26 3:00:29编辑过]

--  作者:云过水心
--  发布时间:2007-07-10 08:02:26

--  
其实既然有了新韵这一说,那就尝试着用用呗。至于说到废弃旧的倒真是还早呢。我查了下,新韵通押的标准,有几个不同的说法,看来是还没有个统一的说法,还是尝试的阶段哦。
目前要做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拿出好作品来是硬道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0 8:02:26编辑过]

--  作者:孤光鉴心
--  发布时间:2007-07-10 13:11:47

--  
其实新旧韵之争,还关乎方言之存废.南方广阔地区的方言基本都和古韵相通,只要了解一两条发音规律就可.
到全国真的只有一种语言的时候,方言就真成丢失的文化遗产了.
--  作者:灵儿
--  发布时间:2007-07-15 12:47:05

--  
俺来学习了.
--  作者:虎啸
--  发布时间:2007-07-19 16:51:12

--  
本人写诗几近严从古律,但很欣赏此文的观点。格律诗之美在于其声律、韵律、联律,而今声韵多不同于古,理应与时俱进,适应今日之普通话标准。事实上,古人之平仄显然也是适应于其时的声韵标准,一些字古时如何发音,现已无从考正。我们现在认为不合规,按当时的发音应是正确的。不过如逍遥先生所说,几千年形成的东西要改,谈何容易。更何况现实的诗词大家,多受古文熏陶而来。还是“双轨并行”,各行其道,让时间来解决吧!
--  作者:诗情
--  发布时间:2007-09-01 10:54:28

--  
我很赞赏楼主的看法,写诗就应该不拘格律,自由发挥,先意后律。
--  作者:张望
--  发布时间:2007-10-31 22:05:53

--  
赞同楼主的意见。
诗词写出来,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给别人看的,而且以得到别人的赞赏为快事。否则就不用去发表了,就不用让别人“指教”了。而就“给别人看”这一点来说,总是以看到自己诗词的人越多越好,得到的赞赏越多越好。
在现代汉语成为官方统一的通用语言的今天,现代汉语成了社会交流的主流语言,不仅是汉族,少数民族中说汉语懂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汉语的不断规范化,现代汉语肯定比古汉语更加科学更加进步。不论是音调的抑扬顿挫,还是发音的咬字吐音,都肯定比古汉语进步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死抱着古汉语的音调音韵不放,还是在尽可能遵守格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汉语?要想拥有最广大的读者,占领最广大的市场,我们该大力使用什么语言,答案不是很明显吗?
有些人一方面哀叹格律诗词没有生存空间,感叹自己的作品知音读者太少,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特别坚持特别喜欢那些已被历史淘汰、已极少有人理解的古字词、古音韵,这不是自寻短路吗?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是事物得以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反,拘泥守旧,抱古不化,必然没有生命力,必然要被淘汰。
--  作者:Lonewolf
--  发布时间:2007-11-19 11:55:20

--  
小子受教了!

返回【品梅斋】网站:


版权所有: 品梅斋 版本:Ver5.0 Build 0519
页面执行时间:125.000毫秒